牢记殷殷嘱托 守护一泓清水丨“两山”实践的十堰答卷

时间:2025-08-16 19:58 来源:十堰广电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纯调水区,近年来,十堰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找准生态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全力做好“两山实践”的十堰答卷。

8月16日

优质的水是十堰最大的资源禀赋。在一库好水的生态优势加持下,来自库区的柑桔产业在不断延伸。就在今年,北京一轻食品丹江口有限公司进入了产能释放高峰,生产出的柑桔饮料,俏销北方市场。

一轻食品(丹江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晓东表示,丹江口市有好山好水好桔,他们把天然的桔子挤成桔汁,保持了丹江口桔子的天然风味

“一库好水”激活百亿产业,当前,丹江口市已形成了“源头活水+纯净水+功能饮料+食品加工”一体化水资源加工产业链。

丹江国投集团副总经理陈勇介绍,经过近三年的努力,从农夫山泉到本土品牌武当山水的裂变,丹江口市的水饮料产业实现了由“一家独大”到“多点开花”的繁荣发展局面。

8月16日(1)

除了水饮料企业生产的快马加鞭,设施渔业的风生水起,也不断释放“两山”转化的新动能。在丹江口市龙山镇土台村,这里的100个陆基圆池,能够装1.3万立方米的养殖用水,每天仅添加100立方米水,就能满足不同鱼种的生产需求。

丹江口市实博兴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汪厚勇表示,养殖用水内循环,做到再利用、零排放,既能养殖鲈鱼、胖头鱼以及更高经济价值的马口鱼,还能用于蔬菜种植,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360截图20250816195439414

眼下,十堰不断推动从“全民护水—一库清水—发展活水—百姓富水”的转变,发展食用菌、中药材、茶叶、设施渔业等七大农业特色产业链。仅设施渔业规模已达229万立方米,占全省的四分之一。

十堰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市水产局局长陈少斌介绍,上半年,十堰水产品产量3.21万吨,同比增长4.6%,其中,陆基圆池养殖虹鳟鱼3.4万立方米,位居全国第一。

8月16日(2)

让“绿水青山”从生态资源到生态资产,“两山”理念的实践探索,还体现在十堰的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上。去年底,全省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在丹江口市签约授牌,前不久,全省首次水土保持生态产品规模化集中签约在十堰举行,7条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完成价值转化,签约交易额近2500万元。

茅箭区茅塔乡大坪村党支部书记王先玉表示,此次项目成功签约,为大坪村发展文旅产业奠定了基础,拓宽了乡亲们的增收渠道。

8月16日(4)

“绿色颜值”变成“经济价值”。在十堰,山林不仅是生态屏障,更是孕育财富、承载希望的绿色宝藏。在郧阳区大柳乡杨家村,当地的山林被打造成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野生连翘成为了带动村民增收的“金果果”。

郧阳区大柳乡杨家村党支部书记孙臣举介绍,在三万余亩野生连翘的基础上,村里发展了600亩示范基地,带动了300余户农户参与连翘产业发展,全村连翘产业产值达到了400余万元。

8月16日(6)

让生态价值变现为产业发展的钱景。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建林下经济基地115万亩,超额完成年度建设目标,全市林下经济产值预计突破百亿元。

十堰市林业局产业发展科工作人员魏振宇介绍,十堰逐步在全市形成了“林+药”“林+菌”“林+茶”“林+森林康养”等多种模式融合共存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

8月16日(5)

从水经济产业链的多元化实践,到生态产品价值的突破,再到林下经济的纵深探索,如今的十堰,绿水青山的转化公式正在不断丰富,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愈发明显。好山、好水、好生态成为成为十堰“两山”转化最生动的注脚、最美的底色、最大的优势。

(全媒体记者 陈熠林 郧阳融媒记者 时玉林)

编辑:张红艳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