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转化看鹤峰:82万亩“生态珍宝”香飘海外 村民增收笑满颜

时间:2025-09-01 19:40 来源:鹤峰网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鹤峰,峰峦叠嶂、山环水复,素有鄂西林海、鄂西南重要生态屏障之誉。在这万山丛中,蕴藏着82万亩野生箬叶资源。近些年来,当地县委、县政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箬叶资源打造成为“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主导产业,成功实现了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2024年,鹤峰县箬叶综合产值突破5.1亿元。

c48f5bdb4a8eff8ff8ab3007ade5634c

(资料图)

深山藏得珍宝在,百姓世世代代依绿而生

鹤峰县山高林密、气候温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的箬叶具有叶宽质柔、清香醇正、耐蒸煮的特质。这片藏于深山的生态珍宝,在物资匮乏的漫长岁月里,是当地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那时,人们的生活充满窘迫。孩子的学费要东家借、西家凑才能勉强凑齐,日常油盐酱醋的开支全靠从牙缝里省、从布衫上抠,祖祖辈辈延续着“刀耕火种”的生计——春天踩着湿滑山路,在陡峭山坡上用锄头一点点刨土播种;秋天顶着寒霜,收割仅够勉强糊口的微薄收成。

36d7cac5d92d0112c4e92f3de48f2330

(资料图)

乡亲们把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利用到了极致。有的被当作烧火做饭的柴火,晒干的箬竹枝干坚硬耐烧,箬叶更是易燃火旺,拢起一堆便能煮热一锅稀粥、烧暖一盆热水,为简陋木屋驱散冬日严寒,添上烟火暖意;有的被铺在屋顶充当遮风挡雨的“上盖”,叶片层层叠压,守护着一家人的栖息之所;有的在开垦耕地时被成片割掉烧畲,化作滋养土地的肥料,为播种粮食积蓄肥力;还有的被成捆成捆收集起来,用作烧制布瓦的燃料。

而在无数土家奶奶、苗家阿姨的巧手中,每当粮荒来袭,鲜嫩的箬叶便成了“救命符”,人们摘下叶片包裹少量杂粮或野菜蒸煮,叶片的清香渗入食物,让难以下咽的粗粮多了份滋味。

天寒地冻时,人们钻进山林,采摘宽大厚实的箬叶,层层叠铺在床板上,紧密相连的叶片既能隔绝地面潮气,又能带来一丝柔软,让寒冬里的睡眠多了份安稳。田间劳作时,收割后的箬叶铺在竹筐里可防止粮食漏撒,用最朴素的方式助力农事生产。遇到出血、身上肿疼,人们用箬叶清热止血、解毒消肿,很快就能缓解,成为身边的天然良药。

在充满艰辛的日子里,箬叶成为当地人“凄风冷雨中的伞、寒冬腊月里的火、食不果腹年代里的粮”。它以无声的姿态,帮助一代又一代人度过了艰难岁月,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珍贵文化符号,持续诉说着这片深山里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动人故事。

ae3eb20cf2b3f6a74fca2b240a6fec84

(资料图)

绿色家底同心守,护青山促发展共求金山

20世纪80年代,湖南商人率先看中鹤峰箬叶的优势,采用“以米换叶”模式进行物物交换,让世代靠山而生的鹤峰人民首次尝到“绿叶变粮”的甜头。

随着粮食供应逐渐充足,箬叶从“换粮物资”转变为人们生活寻常物,融入当地饮食文化。包粽子、包粑粑时增香,泡酒时增添独特风味。

20世纪90年代,鹤峰本地一批有商业头脑的人敏锐捕捉到箬叶商机,纷纷投身经营领域。收购商队伍逐步壮大,小型加工坊也随之兴起。村民们只需将采摘的箬叶带到集镇售卖,便能让“绿叶子”变成“金叶子”。尽管晒干打包的箬叶换来的收入有限,人们仍然看到了箬叶的“前景”。

彼时,受多重因素制约,箬叶的经济价值远没有释放。产业呈现“小、散、弱”格局,加工全靠自然晾晒,阴雨天叶片易发霉变质;交通闭塞推高运输成本,销售半径受限;更有部分农户为短期利益“大小通采”,直接破坏了野生箬竹资源。

面对野生箬叶资源减少的危机,鹤峰县于2002年借力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东风,率先探索箬叶“野转家”人工种植,正式开启“开发与保护并重”的转型之路。

ee959a5d5944afe745a9511b4e24d7e5

(资料图)

鹤峰县五里乡紫荆村村民王先富成为首个实践者,初期试种6000株后仅成活9株。他反复试验,成功创新“扎堆栽培法”与“箬叶+厚朴”生态套种模式。这一技术不仅将成活率大幅提升,更获评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为全县大规模人工种植筑牢了技术根基。

技术突破的同时,科学管护体系同步推进。县委、县政府组织林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向农户推广“采大留小、间隔采收”的可持续采摘方式,从源头避免资源过度消耗;2014年,县政府进一步出台保障制度,明确划定每年端午至12月为统一采摘期,其余时间全面禁采并实行封山育林,为箬叶资源休养生息提供制度支撑;此外,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标准化种植户给予补贴,既守护了箬竹资源,又提高了农户收入。

随着政策宣传与技术普及的深入,“保护资源就是保护饭碗”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群众主动参与保护的意识显著提升。广大农户纷纷严格遵循采摘规范,不少村民还自发承担起山林巡护等工作;在人工种植基地,农户主动落实管护措施,形成“政府监管、群众自治”的共治格局,为箬叶资源永续利用注入了强劲的力量。

鹤峰县箬叶产业成功实现从“靠天吃饭”到“人工哺育”的跨越。更令人欣喜的是,通过封山育林与可持续采摘,野生箬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实现了生态与产业的良性循环。


5b7682beeb632865e1e9628ba4fe8d62

dd09659798a45c4a0dcfe935adbdc301

(资料图)

生态赋能产业旺,绿水青山育出金山银山

如今,这枚深山里的叶子,正通过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绿色延伸、政策保驾护航,走出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龙头企业的“领头雁”作用,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作为行业“排头兵”,成立于1999年的长友公司率先探索“合作社+农户”模式,以保底收购与利润分红机制紧密联结企业与农户利益,让农民深度共享产业增值收益。走进其现代化无菌车间,工人严格遵循绿色加工标准,过硬的品质让订单源源不断,员工卞冬梅在此工作20余年,月收入达8000元,“日子有盼头”的心声道出了从业者的满满获得感。五里乡发林公司年销箬叶1500吨,直接带动600余名村民增收;鑫益佳农业开发公司的车间里,箬叶清香伴着急促的催单电话,产品持续发往江苏等地,市场热度居高不下。

95e02a4b059d22662eee1ab06ba1b1d2

4674a5be5cec3a9af4312a5304682391

(资料图)

产业链的绿色延伸与创新拓展,让箬叶价值实现倍增。鹤峰县锚定“绿色转型”核心,推动产业从单一鲜叶销售向多元产品开发跨越。太平镇张应钊创新推出“箬叶粽茶”,将茶与箬叶的清香融合,打造出独具地域特色的饮品;湖北绿竹新材料公司以箬竹为原料,研发全降解餐盘与环保包装,积极布局“以竹代塑”新赛道,为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屏山景区精心打造仿生“箬叶船”,让游客在游览中直观感受生态发展理念。

0692e5e9746f4f7e307fd3ccf21362fc

08957c8df083d825191bb777cf96bc4b

(资料图)

物流与电商的赋能,彻底打破了深山箬叶的销售壁垒。过去,鲜叶保鲜难题曾制约产业发展,如今冷链物流村村通工程让运输车直抵村头,实现“现采现收、现钱结算”,既保住了箬叶品质,又稳住了农户收益。

bcad0e9515773d196494c92444f394c7

22be6be865f6ef87e5f5f3d6110d8cc1

(资料图)

电商兴起更让箬叶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五里乡四季青农产品公司负责人朱美锦感慨:“以前靠线下跑销路,现在电商订单遍布全国,‘叮咚一响,绿叶出山’。”95后青年刘磊正是这波浪潮中的受益者。他放弃外地工作返乡经营箬叶网店,2024年销售额突破30万元,“守着绿水青山,挣回金山银山”成为年轻一代的新追求。

政府的政策护航与科学管理,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2020年,鹤峰县成立箬叶产业协会,构建覆盖种植、加工、销售全环节的统一绿色管理平台,推动产业向标准化、低碳化迈进;2023年,“中国野生箬叶之乡”称号落地;2024年,“鹤峰箬叶”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竞争力显著提升。截至目前,全县已培育箬叶企业及合作社6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4家,形成资源节约、互利共赢的绿色产业集群。

0fa6813a92034382556d479b46f32879

(资料图)

箬叶产业为鹤峰百姓筑起了“家门口就业”的民生港湾,尤其为在家带娃的老人、妇女开辟了灵活增收新路径。采摘箬叶日均能挣三五百元,清洗箬叶岗位更是门槛低、时间灵活,完美适配农村群体兼顾家庭的需求;且清洗按件计酬,从业者年收入少则超6万元,多则突破10万元。如今,全县已有5万余人端稳“箬叶饭碗”,无需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就能兼顾家庭与收入,生态资源已真正转化为惠及民生的“活资产”。

生态向好与民生改善的双向奔赴,在鹤峰县结出丰硕成果。邬阳乡护林员邓斌的转变颇具代表性,他告诉笔者:“以前砍箬竹烧瓦窑,植被越砍越少;现在大家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林子,知道好生态才是宝。”

6204e82f748f991848755f695ea24536

(资料图)

如今,鹤峰县箬叶可采摘面积达20万亩,人工种植规模超5000亩,已出口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实现出口创汇3500万元。

2018年,鹤峰县跻身“中国十佳诗意休闲小城”。2025年1—7月,全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

这片深山箬叶,正持续串联起绿水青山与百姓幸福,奏响生态富民的时代强音。未来,鹤峰县将锚定箬叶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聚力研发箬叶饮料、保健品、化妆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持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鹤峰箬叶的华丽蜕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武陵山区的生动实践。

通讯员 谢承珂)

编辑:万林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