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农高区
长江奔腾,汉水浩荡。
神州吹响“农业强国”嘹亮号角,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简称国家农高区)的战略布局,正在襄阳这片1.97万平方公里的沃野上加速落子!
烈日流金,战鼓催征!
唐白河畔,稻浪翻滚泛金;
产业园区,链条聚合成群;
工地塔吊,挥臂鏖战正酣;
沃野垄田,农机轰鸣精耕……
这座孕育了“华夏第一城池”的千年古城,一个崭新的梦想正破土而出、拔节生长——高标准创建国家农高区!
千年农耕文明与现代科技在襄阳激情碰撞,正迸发引领时代的耀眼光芒!
襄州区推进“小田并大田”试点(资料图)
时代召唤
农业强国的襄阳答卷
1997年,中国首个国家农高区花落陕西杨凌。放眼全国,国家级农高区至今仅有9家,湖北正全力创建。
汉江流域现代农业贸易中心效果图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核心在创新。农高区正是承载这一使命的国家级战略平台。”襄阳市创建国家农高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创建申报组负责人乔拥军表示,襄阳要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重要策源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开放高地。
剑指国家农高区,襄阳底气何在?
“鄂西北粮仓”实至名归——沃野千里,气候湿润,光照充足;粮食年总产稳定在95亿斤,占全省近20%,全国近1%!
产业根基雄厚扎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拥有2个国家级、5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
科创动能澎湃集聚——已建成了湖北隆中实验室、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襄阳玉米试验基地、国家小麦育种创新中心、湖北省智能农业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湖北省肉制品加工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2个。
襄阳是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资料图)
枢纽地位无可替代——“南船北马、七省通衢”;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联通南北,辐射八方!
2018年初,国务院《关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擘画蓝图,明确到2025年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农高区。
机遇当前,时不我待!
“要努力打造一二三产融合、产学研协同、南北特色交融、辐射周边、链接全球的现代农业示范区!”5月28日,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殿勋到襄阳调研时强调,要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襄阳更大的贡献。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专班,高位推进。2025年1月,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支持襄阳创建国家农高区”。6月,省政府《关于支持襄阳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若干意见》重磅出台,22条“真金白银”举措,为襄阳创建国家农高区注入强劲动能!
市委、市政府闻令而动!高规格成立创建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组建10位院士领衔的专家顾问团;印发周密详实的《创建工作方案》……攻坚拔寨,步履铿锵!
2021年底,襄阳国家农业科技园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成功筑就向国家农高区跃升的阶梯平台!
作答农业强国命题,襄阳斗志昂扬!
“全力推动襄阳国家农高区建设提速提质提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海涛强调,要以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产业支撑,引领带动襄阳加快从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
合力攻坚
攥指成拳的创建实践
走进襄阳国家农高区创建工作专班,墙上的规划图格外醒目——167.58平方公里的核心区跃然纸上。
红笔圈定“两核五基地”黄金布局——产业核与创新核双星闪耀,现代种业、种养循环、水旱轮作高产高效、智能农机装备应用、一二三产融合五大示范基地如珍珠串联。
“谋定而后动!”乔拥军介绍,襄阳国家农高区规划为七大功能园区:农产品加工、生物制造、生物科技、智能农机装备制造、科技服务、科教、东津物流园。
一渠清水润青田
迎战高温,抢赶进度!襄州区双沟自来水厂通水在即,为襄阳国家农高区产业核心区20万居民和22家规上企业用水提速。
“自来水主管网都已经修到了家门口。”湖北盼盼食品有限公司行政人事资深经理张强说,调试中的6条TP饮料生产线将助推今年目标突破3亿元。
8月30日,襄阳港唐白河港区赵寨作业区工地热火朝天,散货仓库的土地已经完成平整,其他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这里是关键枢纽。”襄州交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韩艳虎说,上游河南的粮食、农副产品、矿石、煤炭、钢材等运到这里中转,而农高区的产品可以从这里装船,实现通江达海。
蓝领人才公寓施工建设现场
与此同时,蓝领人才公寓的大楼正拔节生长,10月底封顶,明年6月迎才。
“让农高区建设者拎包入住。”襄州区国投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周锐表示,为企业引才留才解决了后顾之忧。
“聚焦农高区发展命脉,我们正系统谋划全域水网、路网、高标准农田、和美乡村等项目。”乔拥军表示,实施东津、襄州区张家集镇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打造东津、峪山两个高标准农田建设万亩示范片;推进唐白河治理、滚河长渠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加快建设农高区内“四纵三横多支”核心交通路网项目,构建高效多式联运体系!
在全力夯实基础设施硬支撑的同时,襄阳以超前视野谋划了现代种业、绿色智慧农业、现代食品加工业、农业科技服务业四大产业宏图,推动襄阳农高区从“强基础”向“兴产业”战略跃升!
8月29日,襄州区举行襄阳农高区襄州合成生物产业招商引资推介会,面向全国近30家领军企业推介发展机遇,计划用5年时间打造国内领先的合成生物产业高地。
襄州区明确规划:在农高区产业核心区内划出15平方公里建设襄阳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优先保障合成生物产业项目用地;推出支持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并设立10亿元农业高质量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对新引进和成长良好的企业给予强力资金扶持。
与此同时,东津新区紧抓农高区功能布局机遇,实施总投资20亿元的汉江流域现代农业贸易中心项目。目前项目主体已完工,预计明年7月正式投用。
依托现有基础,东津新区还在农高区规划范围内谋划了农机装备产业园、东津智慧物流园、生物制造产业园、农业科创园四大园区项目,进一步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截至目前,襄阳已推动60个农高区相关项目进入项目库,其中16个重点项目录入“五化”管理平台,正按计划节点全速推进。
机遇已在眼前,行动只争朝夕。全市上下正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播种未来、收获硕果,携手谱写农业高质高效、区域振兴突破的新篇章!
创新脉动
智慧田野的希望之光
农高区,高在哪儿?
标杆在前:陕西杨凌,7000名农科教精英汇聚,创新平台林立;江苏南京,32家院所联手,百余平台集聚;新疆昌吉,“三个百亿”产业集群崛起……
他山之石,折射差距,更照亮前路。襄阳,正奋起直追!
8月7日,在湖北实验室亮点科技成果发布暨转化路演活动上,湖北隆中实验室3项科技成果发布,为襄阳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建设中的汉江流域现代农业贸易中心
“省政府出台的《若干意见》明确支持湖北隆中实验室加强生物科技、农机装备等领域新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布局。”湖北隆中实验室李彬博士介绍,他们还布局了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和半导体领域,今年实验室新成立了两条中试产业线,助力襄阳新兴产业发展。
“农高区不仅姓‘农’,更重要的是姓‘科’、姓‘高’。”乔拥军表示,近年来,我市累计投资115亿元建设华农襄阳书院和市农科院、武汉理工襄阳示范区和隆中实验室、湖北文理学院、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襄阳科技职业学院等科教平台,集聚科技资源,布局科创平台,助力襄阳创建国家农高区。
在正大(中南区)研究院,华中农业大学赵俊龙教授团队主导的蓝耳病净化项目攻坚正酣。
襄阳正大百万吨饲料智能生产线(资料图)
“我们为全省生猪养殖业筑起疫病‘防护墙’。”正大(中南区)研究院主任高清霞表示,这支12人的核心团队,硕士、博士占比高达75%,专业实力硬核。
和正大一样,邢台鼎仑公司乳制品加工全产业链项目(樊卷食品)预留了整栋研发中心,积极搭建科创平台。公司总经理向炎林表示,公司正联手江南大学攻关健康功能乳品,进军多元化“新蓝海”。
“农高区还要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上下好先手棋、走稳改革步。”乔拥军表示,建设农高区要实现人才、技术与产业的良性循环,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植保无人机在田间穿梭,对农作物进行一次性喷洒作业(资料图)
8月7日一大早,在襄州区张家集镇,湖北绿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王真和同事轻点手机,4台无人机腾空,精准喷洒农药。
在湖北绿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数字大脑”,7个人管理近3000亩土地;凭借遥感监测系统,“看”清每块稻田的含水量;利用北斗导航,让无人机械播种误差不到2厘米……“科技组合拳”让亩产增长8%,一亩地节约成本380元。
“我们与华中农业大学等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建设产学研基地和湖北襄阳麦作科技小院等平台。”湖北绿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白建锋信心满满,“从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深度融合发力,激发蕴藏在农业生产变革中的新质生产力,这才是未来国家农高区的模样!”
“未来农高区的‘最强大脑’——襄阳国家农高区科创中心正在东津崛起!”市农科院院长凌冬告诉记者,该中心将“紧扣‘南北过渡带生态循环农业’主题,以健康食品为主导产业,重点打造四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华中农业大学襄阳书院
未来图景更宏大:依托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联袂正大、扶轮、腾龙等龙头企业,襄阳正聚力打造湖北省高蛋白宜机收玉米技术创新中心等11个省级科创平台,构建强大创新策源地。
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
从唐白河的晨曦到鹿门山的暮色,从会议室的激烈讨论到田埂上的技术指导,从“锄禾日当午”到“云端耕天下”——襄阳这座拥有28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正以科技之犁深耕沃土,以创新之笔描绘“农”字蓝图!
汉江潮涌,生生不息!这既是襄阳推动国家农高区建设的激昂乐章,也是襄阳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伟大征程中发出的号子!
希望的田野上,新高地,正崛起!
记者:严俊杰丨通讯员:任伟 罗翔天 朱斌
实习生:胡振兴 姜润佳
编辑: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