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纬动力已成为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动力储能电池产业基地。 (湖北日报通讯员 谭武强 摄)
编者按
“十四五”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走出了一条“复元打平、重回赛道、修复向好、聚势突破、整体提升”的昂扬向上发展曲线。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发展的关键之年。从今天起,本报开辟专栏,聚焦我省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丰硕成果,展现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生动实践。
8月20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收官‘十四五’ 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首场聚焦区域协调发展。省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毛明天介绍,湖北已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经济增长总量指标,经济总量跃上6万亿元新台阶,占中部地区的比重由“十三五”末的19.5%提升至2024年的20.9%,支点的区域协同力不断提升,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经济总量占中部比重升至20.9%
站稳4万亿元、跨越5万亿元、迈上6万亿元,湖北年均增长7.1%,其中有3年增速居中部第一。
毛明天介绍,“十四五”以来,湖北以支点建设为牵引,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两大战略,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保持大省领先、中部领跑,实现了发展能级、速度、质效、后劲整体提升。
据介绍,在“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指标中,全员劳动生产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人均预期寿命等8项指标超过预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粮食、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9项指标进展顺利;部署的沿江高铁湖北段、三峡水运新通道、引江补汉等一批重大工程加快推进,湖北“九州通衢”“得中独厚”的区位优势得到系统重塑。
支点建设迈出坚实步伐,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十四五”期间,湖北持续做好环境保护、生态治理、绿色发展“三篇文章”,长江干流和丹江口库区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确保了“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坚决破解“化工围江”,提前完成478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任务。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江豚数量已达到1249头,“江豚逐浪”的美景已成为常态。
此外,湖北还建成运行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全省碳市场累计成交额超102亿元,占全国41.5%、稳居首位。
汉襄宜“金三角”成色十足
以汉襄宜为顶点、江汉平原为腹地,合围而成的三角区,是我省乃至全国经济地理版图中的黄金地带。
决胜收官“十四五”,汉襄宜“金三角”成色如何?毛明天介绍,“十四五”期间,湖北坚持“强核、壮圈、兴城”,推动汉襄宜“金三角”协同发展,全省经济集聚度、区域协同性和整体竞争力全面提升。
强核,就是做大做强武汉中心城市。2024年,武汉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稳居中部省会城市第1位,中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对外交往中心、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地位持续巩固。
壮圈,就是大力推动都市圈能级跃升。武汉都市圈内,花湖国际机场与天河国际机场已形成航空客货运“双枢纽”,光谷科创大走廊加快推进,带动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跨入万亿级。2024年,武汉都市圈经济总量突破3.6万亿元,占全省比重超过60%。
不断壮大的,还有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十四五”期间,襄阳、宜昌经济总量连续跨越两个千亿台阶,双双突破6000亿元,带动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发展成势见效。“汉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宜荆荆磷化工产业集群加快成长。
此外,湖北坚持兴城,带动各市州竞相发展。荆州、孝感、黄冈经济总量突破3000亿元,十堰、荆门、黄石加速冲刺3000亿元,咸宁、恩施、随州、鄂州加速向2000亿元迈进。
目前,湖北已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特别是随着今年底沿江高铁汉宜段、襄荆高铁的全线贯通,武汉、襄阳、宜昌1小时高铁圈即将形成,汉襄宜‘金三角’良性互动、错位发展、相互支撑的集成效益将进一步彰显。”毛明天说。
“十四五”千亿县有望达到4个
7月23日,2025赛迪全国百强县市榜单揭晓。湖北仙桃、大冶、宜都、潜江、枣阳、枝江、汉川、天门等8地上榜,总数全国第4、占中部地区近一半。其中,“领头羊”仙桃,排名全国百强县第52位,2024年GDP达到1125.13亿元。
“‘十四五’期间,湖北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县域经济不断壮大,千亿县实现零的突破、有望达到4个。”毛明天介绍。
随着县域经济的壮大,全省城乡差距持续缩小,目前,我省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7%,比“十三五”末提高3.44个百分点。86%的县市建成三级医院,教联体覆盖80%以上义务教育中小学,“四好农村路”、寄递物流、充电桩、5G网络实现“四个全覆盖”。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降至2.08,比“十三五”末下降0.17。
江汉大米、潜江龙虾等品牌家喻户晓,茶叶、现代种业等十大农业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万亿元。7.8万户22.9万人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在国家年度考核评估中实现“九连好”。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湖北在做强自身的同时,还注重联动周边,加强省际协作和区域合作。“运河上的鄂湘赣”“轨道上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科创链上的中三角”“产业链上的都市圈”加快形成,九大类社保事项实现鄂湘赣三省通办,旅游一卡通覆盖300多家景区。大别山革命老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通平修”绿色发展先行区等一批毗邻地区协同发展多点开花。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合作更加紧密,湖北内陆开放高地加速形成。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谢慧敏)
编辑: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