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蔡训 通讯员 王雨石)“现在是烟叶采摘的黄金季节,今天天气好,赶紧采摘后上炕烘干。”8月18日,房县白鹤镇黄杨村郑明千正在指导村民采摘烟叶。郑明千回村后短短2年时间个人发展烟叶种植75亩。今年他带领全村发展烟叶500余亩,有望实现产值260万元、人均年增收达6000元。
目前,像郑明千这样回乡被吸纳为村级后备干部全县已有56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这是房县采取“三个一批”,打破传统选人用人的地域、身份等限制,构建多元化后备干部选拔机制一个缩影。
“三个一批”内容为:
一是“内选一批”。采取“落实政策退休一批、放宽视野调整一批、注重帮带培养一批”的思路,稳妥推动村干部后备力量队伍结构优化。对全县578名村(社区)书记后备力量、1263名村(社区)“两委”后备力量进行甄选,将705名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年轻后备干部选配到村(社区)工作。并通过“到龄即退”机制引导60岁以上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逐步退出岗位,同步从现任副职中选拔群众认可、经验丰富的干部接任,实现了新老平人员稳过渡。
二是“外引一批”。以乡情为纽带,每年组织召开“返乡能人座谈会”,建立外出能人联系制度,通过座谈会、政策推介等方式吸引在外人才返乡。白鹤镇付家村原在外经商办企业的许勇,在乡镇党委诚挚邀请和乡土情结感召下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乡村旅游为载体,打造“神农兔童话森林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将付家村打造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文旅融合“网红村”。近三年,全县引回58名大学生到村任职,对全日制本科生、大专生分别给予1.2万元/年、0.5万元/年的生活补贴。
三是“交流一批”。针对部分小村、边远村本地人才匮乏问题,打破“本村人选本村用”的地域局限性,支持村干部及村(社区)后备干部跨村交流任职。门古寺镇东河村“两委”委员张春花被安排至门古寺镇土城村任党支部书记,沙河乡高峰村因人口少、流失严重,从其邻近的火光村“借”1名后备干部到村任职,协助处理日常工作事务,提高人才利用效率。
3年来,全县已有10名村干部定向招录(聘)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以入编优势吸引村后备干部在村干事创业,让村后备干部有“奔头”、有“盼头”,为乡村振兴育强生力军。
编辑:陆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