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宁报道(记者 谢志星 通讯员 刘洪钒 赵成龙飞)盛夏的咸宁,热浪蒸腾。咸安区温泉街道兴达小区施工现场,工人们忙着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永安街道红仓库小区的搬迁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这些上世纪八十年代甚至更早的危旧楼栋,即将在六个月后“变身”为崭新的住宅楼,通过“原拆原建”让两个小区共计110户居民彻底告别老旧且缺乏生活配套的“忧居”生活。
这场从“改面子”到“换里子”的城市更新实践,正是咸安区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市关于推动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工作部署,探索城市存量提质的生动注脚。作为我市危旧房“拆旧改新”先行区,咸安正以敢想敢干的魄力,走出一条危旧改“全新实践”之路。
咸安区温泉街道兴达小区危旧房拆除现场
从“要我改”到“我要改” 居民“掌勺人”开启共治新篇
“住了30多年的房子,下雨天盆盆罐罐都得用来接水,墙皮掉得能看见砖。经过多方查看,得出的结论都是房龄太老,杜绝漏水问题很困难,这种情况我都不敢装修。”兴达小区居民张婆婆的话,道出了部分老旧小区住户的窘境。咸安区危旧房改造工作专班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积极探索危旧房改造新路径,通过“拆旧改新”,从根本上解决老旧房屋居民的痛点堵点。
在确定温泉街道兴达小区和永安街道红仓库小区作为改造项目试点后,听闻这个消息的兴达小区居民陈爹爹喜上眉梢,在社区的支持下,这些有改造意愿的居民自发成立了危旧房合作改造联合社。
“从户型设计到外立面风格,从过渡安置到选房规则,每一项决策都要经过联合社全体成员表决。光是绿地空间布局就改了好多个版本,最终确定的方案既保留了老邻居的居住习惯,又增加了许多新的便民设施。”联合社成员陈爹爹说。这种由居民自己当“掌勺人”的模式,也让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居民纷纷转变态度,就连在广东务工的小区业主吴女士,在收到这个消息之后也果断同意了联合社的决议。温泉街道桂花路社区党委书记刘倩表示:“在吴女士表示同意旧改条件后,我们社区和办事处的同志火速奔赴广东与她完成了签约,整个小区42户居民从接到通知到全部同意签约只用了100天,实现了零阻拦、零异议。”
这些生动的实践案例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高度契合。在这个项目当中,居民不仅参与方案制定,更全程参与监督:联合社成员轮流到工地巡查,对建材质量、施工安全等“挑刺找茬”,让“政府干、群众看”变成“大家想、一起干”。
“我们不是简单搞建设工程,而是通过改造完善基层治理。”咸安区住建局负责人介绍,试点项目将居民自治与社区党建深度融合,联合社与街道社区、建设方形成“三方联动”机制,既确保了改造方向不偏离群众实际需求,又为后续小区管理打下了共治基础。
居民在社区同志协助下搬离兴达小区旧房
让“不可能”变“一定能” 政策“组合拳”破解改造难题
危旧房改造,难在“钱从哪来、地怎么用、风险谁担”。咸安区的破题之道,是一套量身定制的政策“组合拳”。
在兴达小区,居民张师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政策优惠价格测算,总价比市场价低了一半多,还能申请公积金贷款,咱普通工薪族也能负担得起。”这种“低价换购+梯度优惠”的政策,让居民“出一点”就能住上带电梯的新房。
资金平衡的另一端,是“企业投一点+政策补一点”的协同。咸安区经发集团作为代建主体,通过压缩管理成本、调整容积率来平衡收支;政府则通过减免税费、划拨闲置资产、提供公租房过渡等方式弥补资金缺口。“国企不追求收益,政府让渡政策红利,最终实现居民可承受、企业可负担、项目可持续”区经发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针对产权复杂这一“老大难”,咸安区创新推出“统一设计、归集产权、整体报批”模式。永安街道红仓库小区涉及原粮管所改制职工68户,既有公房也有私房,通过区里工作专班无数次与部门和个人进行沟通,最终实现“多宗土地连片改造”,规划新建的商住楼将配套休闲绿化、社区养老服务以及托幼设施,彻底改变过去“握手楼”密集、安全隐患突出的面貌。
这些探索,恰是对中央“健全适应存量改造的配套政策制度”要求的具体实践。咸安试点坚持“原址回迁”,不搞“一拆了之”,既避免了居民“被搬迁”的抵触,又通过完善公共服务让改造更有“温度”——配建嵌入式养老服务站,预留学生托管空间,真正实现“改造一片、提升一片”。
温泉街道兴达小区危旧改施工现场
由“扩增量”到“优存量” 政府“蹚新路”推动经济发展
咸安区的危旧房改造项目,通过政府主动“蹚新路”,在优化存量空间中挖掘经济发展新动能。这种探索不仅破解了民生难题,更成为撬动有效投资的重要支点。“居民出一点+企业投一点+政策补一点”的资金平衡机制,既避免了项目盲目扩张,又通过国企自持运营实现了可持续发展。通过城市更新为市场注入的新活力将带来新的增长空间——根据记者从咸安区住建局了解到的消息,截至8月初,兴达小区项目已完成基础施工,预计春节前部分居民即可搬入新居;2025年拟新增的3个试点小区正开展民意调查,改造模式有望在全区危旧房屋改造项目中逐步推广,后续推广项目将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形成“改造一个、激活一片”的乘数效应。
从“扩增量”到“优存量”的转变,本质上是发展理念的升级。咸安区通过政策创新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这种将民生工程与发展工程有机结合的实践,彰显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逻辑——以存量空间的“好”,换取人民生活的“质”与经济发展的“量”。
编辑:陈琦